1.朱梓萌:地域文化視閾中的“海與土”的雙重張力——簡評周韞的《海與土》
作者:
愛讀網編輯部 更新:2025-07-09 16:35 字數:1224
在文學創作的廣袤版圖中,地域文化始終是作家汲取靈感的豐沃土壤。從沈從文筆下湘西的吊腳樓與茶峒河水,到莫言高密東北鄉的紅高粱與鄉土人情,一方水土不僅塑造了文本的敘事空間,更以其獨特的文化基因深刻影響著作品的精神內核。對于蘇北作家而言,黃海之濱的鹽城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創作母題。這片兼具海洋的開放與土地的厚重的特殊地域,孕育出的海洋文化與農耕文明交織的生態,與作家的文本創作之間,形成了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張力關系。以周韞的《海與土》為樣本,我們得以窺見地域文化如何在文本中既扎根生長,又不斷突破邊界,最終實現文學性與地域性的深層對話。
一、地域文化對文本的滲透:海洋與土地的雙重基因
鹽城瀕臨黃海,兼具“海洋”與“灘涂土地”的雙重地貌,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直接轉化為《海與土》中的場景與意象。作品中頻繁出現的灘涂鹽堿地、趕海場景、漁船漁網等描寫,將鹽城沿海居民的生存環境具象化,構成故事發生的物理空間基底。如書中對“潮漲潮落間灘涂肌理”的細膩刻畫,不僅是對地域景觀的呈現,更暗含著當地居民與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
同時,鹽城海洋文化中“出海謀生的冒險精神”與“土地依賴的保守意識”并存的特質,在文本中表現為人物的選擇沖突。主人公在“出海闖蕩”與“固守灘涂”之間的矛盾與掙扎,本質上是海洋文化開放性與土地文化穩定性的內在撕扯,這種矛盾心理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文本對地域文化的重構:超越與解構的張力
《海與土》并未局限于對鹽城傳統海洋文化的單一敘事。在作品中,作家通過刻畫漁民在工業化浪潮下的迷茫,如漁港被開發為旅游區后漁民的無所適從,揭示了地域文化在現代性沖擊下的裂變,突破了對“鄉土情懷”的浪漫化書寫,賦予作品現實批判維度。
此外,作品巧妙融合“海鬼傳說”“鹽灶遺址”等地域文化元素,將鹽城海鹽文化、漁民信仰與虛構敘事相結合。例如,關于“海神祭祀”的荒誕情節,既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神秘色彩,又以文學手法解構了傳統民俗的固化印象,使地域文化在文本中成為流動的、可被重新詮釋的符號 。
三、雙向張力的本質:地域性與文學性的博弈鹽城海洋文化的具體性,如方言、民俗等,為《海與土》提供了獨特的敘事素材,但作家并未停留在“文化標本”式的記錄。通過對人物復雜情感的刻畫,如漁民對海洋既敬畏又憎恨的矛盾心理,作品將地域文化升華為對“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普世性思考,突破了地域寫作的封閉性。
同時,文本中的“海洋吞噬土地、土地圍墾海洋”的循環敘事,隱喻著鹽城人在“向海而生”歷史中與自然的持續博弈。這種文學化表達,使地域文化不再是靜態的背景,而是成為推動情節、塑造人物的核心動力,實現了對地域文化的激活與重塑 。
總之,在《海與土》中,鹽城海洋文化與文學文本形成了雙向互動的張力關系。地域文化為文本提供了獨特的敘事資源與精神底色,而文本則通過文學想象與現實思考,解構并重構了地域文化的內涵。這種張力不僅展現了蘇北文學的獨特魅力,更揭示了地域文化在文學創作中不斷發展與創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