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
自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以來,部分學者對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進行了討論,主要觀點有:一是強調科學技術以及創新的作用,突出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二是強調生產力三要素及其組合的躍升,突出要素的涉海性;三是強調制度供給對海洋生產力的作用;四是強調海洋生產力邊界的拓展、效能的提升以及可持續性。
基于以上認識,結合海洋經濟發展特點,本文認為,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以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為核心驅動力,以海洋勞動者、海洋勞動資料、海洋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的生產力。海洋新質生產力致力于推動海洋經濟從傳統模式向高科技支撐、高效能運作、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邁進,改變傳統海洋經濟增長方式,不斷培育海洋新產業和拓展發展新空間,推動海洋經濟深度轉型升級,在海洋生態保護中實現海洋經濟的量質齊升和可持續發展。
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既具有新質生產力的一般特征,也具有鮮明的海洋特色。
一是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強調涉海下海技術含量高,突出陸域先進技術下海賦能。海洋資源和空間的前沿探索性決定了海洋經濟的技術密集型特征,意味著海洋領域相關技術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具有突出地位。如,海洋經濟向深遠海演進和發展,不斷拓展海洋經濟的發展空間,就需要推動深遠海等領域重大技術變革。與此同時,考慮到海洋經濟的跨界融合性、學科交叉性以及陸;有裕苿雨懹蛳嚓P通用技術或類似場景應用的先進技術下海,滿足特定海洋應用場景的需求,能夠有效開發海洋經濟空間和提升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對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尤其強調海洋生產要素組合新,突出陸域要素下海融合發展。發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要求優化和提升海洋相關生產力三大要素,培育更高素質海洋勞動者,生產和采用前沿領域更高效率海洋勞動資料,以深遠海新空間、涉海數據等為“新趨勢”海洋勞動對象,并加快優化海洋勞動者、海洋勞動資料和海洋勞動對象等要素組合,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特別是考慮到部分要素的陸海通用性,促進陸域要素下海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海洋要素的質和量,有效促進海洋生產力水平提高。
三是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強調海洋投入產出效率高,突出海洋生產方式的集約型。海洋開發和海洋經濟發展具有海洋資源空間依賴性、資金密集型等特征,相比陸域經濟需要更高投入。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尤其強調提升海洋全要素生產率,改變傳統海洋經濟增長方式,走資源節約型道路,推動海洋經濟從粗放型生產方式向集約型生產方式轉型。
四是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強調海洋綠色發展水平高,突出海洋開發和保護的協調統一。新質生產力具有高質量特征,高質量的內涵較為豐富,綠色發展是其重要內涵之一,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決定了保護生態和綠色發展是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目標。同時考慮到海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海洋資源開發不可避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而海洋水域具有連接性,相比陸域,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會造成更大負面影響,因此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海洋開發和保護的協調統一。應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系統謀劃海洋開發利用,以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推動海洋經濟綠色發展。
五是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強調海洋發展體制機制優,突出理清和明確政府與市場權責。目前幾乎所有國家都將管轄海域的海洋資源界定為國家所有,特別是我國海洋資源的國有屬性非常明確,企業、單位或個人開采和利用海洋資源需經國家授權,政府相關部門承擔授權、管理、監督、服務和協調的責任,即海洋經濟具有政府主導的鮮明特征。因此,優化海洋發展體制機制的一大重點是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明確政府和市場權責。此外,促進優質海洋生產要素順暢流動的體制機制也要按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暢通海洋領域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充分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涉海生產要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