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四)
亦增自三四歲記事開始,七歲上小學之前(那時候小孩上學晚,亦增又趕上最后一屆春季入學),基本上每年一到兩次,和母親去云南探親。這個路途是漫長的,但并不寂寞。那時候的火車尚未提速,即便是快車也快不到哪里去。無論怎么走,肯定是先由京廣線南下。列車由河北河南兩省的平原地帶奔馳而過,車窗外是廣闊平坦的田野村莊城市,然后便進進入湖北省。武漢長江大橋的規模當時令小孩亦增驚嘆,盡管后來看過南京長江大橋,感覺更雄偉,列車過鐵路橋,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好像在奏響一曲宏大的交響樂。視野里,便是那條將武漢三鎮分割開來的大江,無論從江面寬度、江船流量,還是兩岸景色,都比河南境內的黃河要壯觀一些。亦增成年后,曾經出游蘭州,在黃河上游乘皮筏擊水,感覺那里的黃河,比幼年時看到的中下游的黃河,還是要清澈許多,不知是因為尚未進入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還沒有那么多的泥沙淤積,以至于在河南開封附近形成高出地平面接近十米的“懸河”,還是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成熟階段,對于環境治理與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并付諸行動的成果。
湖北以后,列車進入湖南,便有兩條通向目的地的線路:一是由湖南衡陽走湘黔線入貴州,經貴陽到昆明,二是繼續沿京廣線南下到廣西柳州,換桂昆線到昆明。無論走哪條線路,最終都離開平原地帶,由中國地勢的第一臺階上升到第二臺階。湘黔線也好,桂昆線也罷,火車開始在連綿不絕的丘原山地間穿行,與平原的景色大不相同。鐵路往往要通過無數的山洞與橋梁,步移景易,令人目不暇接。亦增小孩從那時養成觀景的愛好,因為山水景色,都是從所未見的,能夠倚靠在車窗前,津津有味地一看數小時而不倦。
當時列車是擁擠的,也不是每次都能買到臥鋪,所以三天三夜的行程還是很勞頓的,有時母親需要給小孩亦增留出個睡覺的空間,免不得自己就半坐半靠。亦增印象深刻的是火車上的盒飯,因為當時經濟條件所限,難于去餐車享受相對高昂的飯菜,餐車送餐的盒飯便成為選擇。那鋁制大飯盒(以小孩亦增眼光看來很大)里面,鋪在米飯上面的油汪汪的菜和肉片,令平時在家不怎么吃肉的小孩亦增感到食欲旺盛和新奇可口,經常吃得肚圓。
經過長途跋涉,到了父親單位所在地,那里的食堂伙食也是不錯的,在當時那個年代,比地方上要好。但亦增對部隊食堂吃飯卻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唯一記得的是那些學員在吃飯前要列隊,并且還要唱歌。亦增自己后來上軍校,也是如此。這是部隊的傳統了。
父親單位駐地的那個小湖,雖然不大,但“物產”相當豐富。湖里有魚,湖邊草叢間有田螺等動物。似乎,還有野鴨的蹤跡。亦增記得,訓練隊曾經淘過一次這個小湖——在大人們看來,那不過是個池塘而已——收獲滿滿,捕捉了大量的魚,而且個頭都不小,還有紅色的。食堂自然給大家改善伙食。不知受了什么小人書的影響,當時亦增對魚湯十分有興趣,鬧著要喝,結果從食堂搞了三條大魚回來,一紅二白,熬了一盆魚湯,亦增只喝湯,卻不吃魚,那幾條魚都讓父親母親吃了。
亦增上學以后,便沒有機會再去探親。后來父親他們又遷移到湖北谷城山里,據說是雙雄會李自成和張獻忠見面的地方,繼續留守兩年,然后轉業回京。
那個在亦增童年時代留下深刻印象的“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從此再沒有舊地重游過,但記憶從未磨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