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慷慨激昂
作者:
雪原 更新:2023-08-14 10:21 字數:2771
程頤頗感不悅地輕聲嘀咕:“不就隨便說說而已,也會招來忒多的批判,還說我程伊川是什么謊話連篇?若是給傳將出去,我程伊川的威嚴何在?讓我程伊川日后還如何育人?”
司馬光即刻意識到是因為自己的情緒過于激動,才給伊川先生帶來了煩悶、焦躁。他連忙放下架子,在上官均和楊時、游酢等晚輩面前向程頤先生道歉賠禮。
“原本你的犀言厲語是切中了時弊,我毫無理由在豆腐塊里挑骨頭,一切的一切,皆因我太看重與王介甫之間的個人情誼,才會胡亂責備你!
見司馬光激昂慷慨且哽咽落淚,程頤慌忙作揖還禮!八抉R大人就別和他王介甫一般見識,您全心全意地為他、幫他,可他卻把您司馬君實當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像王介甫這樣不識好歹的白眼狼,就理該成為孤家寡人,眾叛親離! “你咋能這般說他王介甫?王安石和呂惠卿不一樣,一個是君子坦蕩蕩,一個是小人常戚戚,我早就力勸過介甫,可他就認一個死理,說呂惠卿思想簇新,敢說敢干,是革新、變法的一塊好鋼,并在皇上的面前極力推薦呂惠卿,其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真是應驗了一句俗語:‘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好了,上官大人還有要事與學弟商談,我可陪您司馬大人到潞國公的府里走走瞧瞧,興許還能撿些便宜,討幅文公的翰墨丹青!
“如此甚好,我也有好長時間沒有見他潞國公!
且說,潞國公文彥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
文彥博的祖先源于春秋時期齊國陳公子完,卒謚“敬仲”,后世以謚為氏。五代時,曾祖父文崇遠為避后晉高祖石敬瑭諱,改其氏為“文”;后漢高祖劉知遠又復其舊氏“敬”;北宋太宗時,以避宋翼祖趙敬廟諱,又改為“文”。文彥博世祖數輩享受封蔭,曾祖父文崇遠為燕國公,祖父文銳為周國公,父親文洎為魏國公。文彥博有八子三十九孫,數人入朝為官。其二子出仕江西,奮發有為,榮極一時。
文彥博任職期間,勤于政務,秉公執法,被時人稱為宋朝賢相。他曾帶領宋軍成功抵御西夏入侵。而入相期間,文彥博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百姓負擔做出貢獻。
英宗時期,文彥博受任樞密使,蔭封“潞國公”。 神宗即位,王安石開始變法,文彥博與王安石持論有異,對市易、青苗諸法極為不滿。
因反對變法,文彥博被改任地方官員,之后以太師致仕,隱居洛陽伊川,神宗念及文彥博是三朝元老,故而在洛陽伊川縣的伊皋鎮劃出一塊地盤,作為朝廷給他致仕養老的額外補償。
“算了,文老向來就不喜歡我司馬光,去了也是自討沒趣!
“您司馬大人說的是啥話?向西夏服軟,割讓橫山諸塞,那也是您司馬大人的無奈之舉,否則,您又如何向皇上和皇后交代?”
“此話只限在你我二人之間說說而已,要被他人知道,我司馬光就對不起早已仙逝的仁宗皇帝。” 當韓琦率領的宋軍長驅直入,將李元昊趕出興慶(今寧夏銀川)后,不想,仁宗皇帝和皇后曹氏為能茍安一時,卻意外地派出剛入仕途不久的司馬光,偷偷進入西夏與李元昊和 談,其結果,宋軍不但撤出西夏,李元昊還在兵敗潰逃的不利形勢下,意外地得到了大宋朝廷的橫山諸塞。為此,司馬光開始步步高升且飛黃騰達,到了英宗為皇時,他的職務與文彥博、韓琦等人旗鼓相當。然而司馬光對西夏、遼國的侵略始終采取割地、賠款政策,以滿足宋朝皇家的茍且偷安。
“算了,我司馬君實就不去他潞國公的府邸,怕是見面后又得對嘴對舌地爭吵不休!
走出書院,司馬光突然變卦,說他不去文府拜會潞國公。
程頤極為不滿地大聲言語:“您司馬大人出爾反爾,怎可前腳點頭應允,后腳改弦易轍?文府離書院沒有幾步,到了鳴皋不見文公,于情于理說不過去。”
司馬光并沒有反駁,而是點了點頭后隨著伊川先生走進文府。
司馬光和文彥博少時皆極為聰明,然而文彥博的化解危機能力和氣度、胸襟更是讓人津津樂道,贊不絕口。
司馬光小時候跟同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了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別的孩子一見出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的一聲,水缸破裂,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幼時的文彥博和幾個小伙伴在院子里一起踢球,稍不留神,球掉進了一個樹洞里,樹洞很深,怎么也夠不著。當大家束手無策之時,文彥博卻出奇地冷靜,他把水灌入樹洞,結果隨著水位的增高,球也跟著浮了上來。
文彥博走上仕途后,正是憑借聰明的頭腦、過人的機智,在面對一些突發問題時,常常靈光閃現,屢屢化解危機。
文彥博曾任四川成都知府。
有一次,他與賓客在雪夜宴飲,天氣極為寒冷,當值的一些士卒心懷不滿,把官衙前的井欄折斷做燒柴,圍在一起烤火取暖。軍官驚慌失措地將此事稟告了文彥博,客人們也嚇得冷汗涔涔,戰戰兢兢,擔心兵變一觸即發。而文彥博卻沉著冷靜地輕聲說道:“天氣實在太冷,本官準許士卒拆井欄以燒火御寒!
說完便神態自若地依舊飲酒作樂。而故意尋釁的士卒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氣焰頓時消減大半。
第二天,文彥博追查帶頭折斷井欄的士卒,在處完杖刑之后,他讓帶頭將井欄折斷的士卒回家。一場可能發生的風波,就此化于無形。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殿中侍御史唐介彈劾時為宰相的文彥博,說他“陰結貴妃,專權任私”,證據是他任成都知府期間,曾贈送蜀錦賄賂了后宮張貴妃。
原來有一年臨近上元節(元宵節),張貴妃讓時任成都知府的文彥博進獻蜀錦,文彥博于是命人織成燈籠蜀錦送進宮中。這燈籠蜀錦之間皆以金線來裝扮、點綴,并配以桃花、蓮花等精美圖案,是蜀錦中精品的精品。唐介抓住這件事,攻擊他是因“結交宮掖”,走“夫人路線”,才當上宰相的。
仁宗很生氣,對他們各打五十大板,免去了文彥博的宰相職務,貶至許州(今河南許昌),把唐介也轟出朝廷,貶至春州(今廣東春陽)。
可僅僅過去四年,仁宗因思賢心切,便下詔讓文彥博官復原職。不料,文彥博接到任命后卻不愿意回去,還上書仁宗說:“您不把他唐介召回去,我文彥博也不愿獨自啟程回京。”
面對仁宗的疑惑,文彥博解釋道:“唐介這個人自擔任御史以來,其評議大多是中肯,雖然偶爾也有參劾的失誤,但總的來看,他做御史還算稱職。人無完人,建議皇上重新起用!
唐介因此被召回朝廷,回到了監察御史的崗位。 文彥博的寬宏大度讓仁宗皇帝感慨不已,而唐介更是百感交集。后來唐介被仁宗皇帝擢升為參知政事,成為文彥博的得力助手。此后,倆人相處甚歡,彼此視為知音、密友。
“上官學兄就別浪費時間了,我中立(楊時,字中立)和他定夫(游酢,字定夫)已決定不再回朝做官,在新、舊兩黨的陣營中選隊擇邊,讓親密無間的手足兄弟瞬間成為針鋒 相對的政治宿敵,為了權貴,甚至舍母棄婦…….”
上官均當然知道學弟楊時所說之人,就是義弟葉祖洽。于是,連忙力勸:“中立、定 夫可有想好,為了研究理學而犧牲仕途、前程?你們家鄉的父母、鄉親及書院的老師、同學會如何想?應試及第得來不易,畢竟付出十年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