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三十三)番外——歷史的回想(三十一)
舍生取義,還是茍且偷生?——五胡十六國時期大界之戰(zhàn)的若干“謎題”
謎題九、皇后和皇帝苻登的感情如何?
(續(xù)前文)
關(guān)于養(yǎng)女如兒,是筆者的合理推論。在史書里,沒有毛興子女的記載。就連皇后,在晉書中都是“不知何許人”,對她是否是毛興的女兒存疑。不過別的史書,像資治通鑒、十六國春秋等,還是確認皇后為毛興之女。而毛興有否公子,則于史無載。這里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毛興只有愛女而沒有公子,另一種是毛興有嫡子或庶子,由于某種原因,也許是沒有什么作為和名氣,不像乃父和其姐(或妹),成為一方大員和帝國皇后,名垂青史;也許是早夭或戰(zhàn)死沙場,也未見于史籍。筆者在本書中的設(shè)定,是對當時的國家情勢和政治局面綜合考慮后做出的,將毛興的兩個兒子設(shè)定為遠在長安,跟隨皇帝天王苻堅,一方面是作為皇上的護衛(wèi)伴駕,另一方面,也是毛興為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忠誠而留在國都長安的“質(zhì)子”。這個質(zhì)子,古來有之,比如商王朝末期商紂的國都朝歌,就有很多四方諸侯的質(zhì)子,包括后來周文王姬昌的長子伯邑考。前秦雖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但天王苻堅推崇漢化,又有一位著名的漢人丞相王猛輔佐,對于控制四方諸侯,自然也有效仿前朝的可能。
無倫毛興有否公子,他對于自己的這個姑娘,顯然是鐘愛和遷就的,對于她不同于一般女孩兒的理想抱負與追求,并不反對和限制,甚至還可能以自己的身份地位,加以大力協(xié)助與培養(yǎng)。這一方面出于愛女之情,愿意滿足姑娘的志向和愿望,另一方面,適逢亂世紛爭時期,氐族這個民族又是有些游牧民族遺風的民族,無論男女,都對騎射有一定的天賦和喜好,比較尚武,因此對尤甚于一般女性,甚至比不少男兒都要強,武功騎射達到了相當程度的女兒,就更視之若男,以至于皇后從小無拘無束,盡情磨練,雖然白面長身,并不缺乏女子的靚麗秀美,但其性情確是豪放熱烈,愛憎分明,敢作敢為,頗有男兒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