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番外/漫談信仰與氣節
既然是漫談,就信馬由韁,想到哪里,寫到哪里,不拘束了。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氣節,在今日,氣節與信仰的標志,大致可以用另一個詞來形容:做人的底線。
每個人的底線是不同的,或高或低,沒有什么統一的標準,大體上,小處說來,是不違背人倫、傳統與公序良俗,即生而為人的素質。大處談來,似乎就高尚得多了,愛國,愛家,獨善其身與達濟天下,等等。
有人不能越過自己設定的底線,無論情況形勢如何,甚至跨越死生,這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可謂之曰,有超乎尋常的堅定信仰和氣節。
有人可能是沒有底線的,或者說,他的底線可以隨時變動,因時,因事,因環境,因利害。
我們今天可能覺得極其迂腐、不會變通的尾生抱柱的故事,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至于像皇后、文天祥,還有無數為信仰氣節舍生取義的人,很多人是難以理解的,包括我,有時也不能理解。
“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舍生取義,真的那么重要嗎?
其實幾千年來,作為正統的倫理道德規范,堅持信仰氣節,永遠是受到褒揚與紀念的,背叛信仰與氣節的,總歸是會為人唾罵,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這是歷史給出的一個長期的答案。
但是,能夠做到的,也絕不是多數。
為什么?就因為堅持信仰氣節,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的。不管你是君王死社稷,殉國殉家,蹈海不投降,很多是生命的代價。
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人,只有一輩子,前生,你不知,來世,你不曉,你只活在當下。
所以,能夠超越痛苦生死的信仰氣節的堅持,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他們可以說是什么呢?圣人?英雄?殉道者?
生死,是極端,超越生死的信仰氣節,不管怎么說,是值得佩服與稱頌的,但沒有普適性。絕大多數人,做不到。
但低一些的,利害倫理底線,大多數人理論上可以做到,當然也不可能一概而論。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
中國歷史太長,可借鑒與舉證的事例太多。別的不說,漢奸,哪個朝代都有。他們的“信仰氣節”,或者說,人生信條,是什么?
“茍且偷生”?“好死不如賴活著”?還是像南斯拉夫電影里說的,“誰活著誰就看得見”?
一個抗日戰爭,產生了數百萬的偽軍,全球之最。
一個例子就夠了。
所以,堅持信仰氣節,何其難也!
所以,信仰氣節,并不完全是普適概念,值得佩服褒揚與稱頌,但堅持起來,并不容易。
人活著,是要有點信仰氣節的,看你把底線,設在哪里了。
普通人,沒有終極答案。